经济学简史

课程简介

《经济学简史》是一门经济与金融学科的基本课程,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知识渊源和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各主要经济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了解各主要经济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对经济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历史局限性,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脉搏。

本课程在阐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同时,着重阐述了微观经济学部分中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沿;宏观经济学部分中: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沿等等。沿着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梳理主流经济学的各个流派,研究经济思想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重点阐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思想史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有选择地介绍斯密、李嘉图、穆勒、萨伊、西尼尔、马克思、杰文斯、帕累托、马歇尔、凯恩斯、科斯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和主要贡献。尝试构建统一的经济学思想史演变逻辑框架,从而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学的发展及其重要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和政策主张。不仅为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培养高端人才,也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实施提供有益帮助。

本课程主要特色

  • 本课程积累了大量网上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主要包括48个视频,这些微视频覆盖了所有的章节内容。还包含28个章节的所有PPT和所有作业,每章节后面还有测验题,有教案和教学大纲。还有随时布置的通知、作业、讨论和在线互动。有大量的图片、参考资源PPT、视频。同时还有丰富的课程资料、题库、作业库、试卷库。包括28个知识点课件和700余道测验题。
  • 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提供丰富的课前动态共享素材,而且网络讨论和展示贯穿了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本课程网络优质资源全部上线。
  • 课程组还开辟新的教学手段与工具,提供更为便利的移动端速课课件,通过扫描二维码方便所有学习者进行移动端学习,快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
  • 坚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爱国情操、有担当、有责任的高素质人才。混合式教学中以身作则、严格规范教学过程与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传承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优秀成果。
  • 多元化教学工具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挖掘慕课、微课、SPOC、翻转课堂及微信公众平台等教学载体,采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APP,具体运用学习通、雨课堂、速课、UMU互动、腾讯文档、微信等程序及手机APP,在教学中完成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程序对混合式教学的实现辅助模式。

  • 有相应的《经济学简史》同名教材,是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完整、逻辑清晰、特色明显,是混合式教学的完整互补。教材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教材有完整的二维码移动端课件。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简史的主要研究内容

学习本课程入口

本课程海量学习资源主要集中在超星学习通和学堂在线平台,这里可以进入学习通道

前古典经济学

前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亚当斯密之前的经济学思想史。人类社会文明至少有5000年文明史,即使从古希腊色诺芬提出经济学以来,也已经过去了2500年。斯密之前的西方文明,主要集中于地中海沿岸。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交相辉映,先后进入奴隶青铜文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进入黑暗中世纪,经济长时期停滞不前,农庄经济、骑士领地、教皇税收等阻碍经济文明发展。经济学思想只出现在一些零星思想家、哲学家著作中。此时东方文明经济发展强于西方,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冲突加剧了东西方的竞争,经济发展屡遭破坏。

要全面阐述经济学思想史的前古典时期的所有理论与观点,似乎是不可能的。这里重点介绍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以及重商主义时期的经济学思想变迁。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发源地,当时以奴隶制庄园经济为主,但也出现了零星的商品经济,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社会实践中迸发出最早的经济学思想火花。中世纪欧洲文明处于神权统治下,封建领主制的自给自足经济发展缓慢,一些商业城市崛起,而受经院哲学影响的经济学思想充满矛盾。进入近代欧洲,在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带动下,欧洲人在早期殖民扩张中,不断进行原始财富的掠夺和贸易,重商主义、重农学派成为应时而生的经济学主流思想,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先驱在与重商主义的交锋中也在积极探索经济学发展的新道路。

应该说,前古典经济学还没有系统化地研究经济学基本问题,大部分经济思想也是处于朦胧和猜想阶段。处于萌芽时期的经济学思想一方面解释奴隶制、封建制庄园出现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对货币、高利贷、价格、贸易进行伦理学的分析。这时期的经济学跨越时间长,研究内容肤浅,并没用深入到经济学研究的内核。而进入到地理大发现时期,经济学才在重商主义的扩张中寻求到未来道路,为近代经济学的诞生奠定基础。

重农主义在法国的传播

法国的重农主义

流行于18世纪法国上流社会以魁奈杜尔哥为代表

重农主义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重农学派在鼎盛时期以经济学家称谓。重农学派在整个经济学影响并不大,因为在法国流行重农主义时,英国工业革命逐渐拉开序幕,工业取代农业,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已经不可逆转。

重农学派的一些观点很明显是错误的。这个学派的大部分人长期处于上层社会,不了解现实世界。该学派错误地认为工业和贸易是非生产性的,而法国的工业和贸易越发达,重农学派的分析错误也就越明显。这种错误导致了另一种错误—因为认为只有土地才产生剩余,所以应该只对土地所有者征税。富有的工业资本家笑了,因为他们赞成这种信条:他们没有增加财富所以不必纳税。重农学派的税收观念留下了长期的影响。

重农学派颂扬资本主义农场主是法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他们在两个方面是错误的。第一,工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成为这个国家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力量,而农业的重要性却相对降低了;第二,是小农场主面不是大的农业资本家成为法国农业的典型象征。如果土地仍然控制在贵族手中,对土地所有权征税会限制奢侈品消费。但当大革命以后,小农获得了土地,他们就将承受绝大部分的税收负担。

重农主义体系实际上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却又是封建制度、土地产权统治的资产阶级的翻版。封建主义是以资产阶级生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而资本主义则以大农业改造封建制度的臆想来发展。这样,封建主义就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资产阶级社会获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这个实质和外观的矛盾出现于重农主义几乎所有的理论中。

重农学派在当时法国的宫廷、贵族、达官中获得声誉,甚至在巴黎所谓社会显贵名流的社交场合中,以称道农业改革和穿着带有农家色彩的装束为时尚。在法国以外的当时欧洲若干国家的统治者,如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托斯卡纳的利奥波德二世,西班牙的查理三世,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那不勒斯的斐迪南一世等也对他们的学说和主张发生一定的兴趣。但他们的学说也引起了革命的或进步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反感。伏尔泰对于他们学说的臆想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嘲弄。

另一方面,重农学派也欺骗了他们自己。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达官、贵人,他们的利益和法国当时的封建制度,甚至和波旁王朝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绝没有认识到,他们所鼓吹的是一个与现存的封建社会相对立,并且只有消灭现存社会才能建立起来的新资本主义制度;而总以为他们所企求的只是对旧制度的改良,而改良的目的是巩固现存的封建贵族制度。重农学派领袖人物魁奈的去世和杜尔哥的免职,标志着这个学派的迅速崩溃 。1776年《国富论》的出版给重农学派以致命的打击,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上,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思想。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创立是经济学第一次革命。古典经济学时期主要是指斯密到边际革命之前这段时间,大约经历了100年时间。这段时间也是欧洲主要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至完成时期,经济、社会、文化都处于剧烈震荡期,封建贵族势力不断衰弱,新兴资产经济逐渐成为社会主角,而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广泛传播。

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而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约翰·穆勒的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英国、法国走在了时代前列,自然科学理论大多在英国、法国产生,同时也是古典经济学的主要阵地,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也占有很大市场,一些经济学主张开始受到国家当权者的重视。马克思经济学说开天辟地,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揭示了剩余价值本质。

这部分主要包含五章内容,重点阐述古典经济学主要观点与主张,揭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第四章主要介绍斯密的经济学经典理论,论述分工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阐述他的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第五章介绍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阐述他的分配理论、货币数量论、地租理论,并深度解读比较优势理论。第六章内容丰富,阐述萨伊定律、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西斯蒙第的小资产经济理论,他们代表了古典时期资产阶级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七章介绍1830-1860年代西方经济学,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成果主要是在工人风起云涌运动中产生的。主要诠释西尼尔的一小时理论、穆勒的综合经济学说以及凯里、巴师夏的阶级调和论。第八章阐述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介绍影响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思想流派,重点介绍剩余价值学说,阐述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和未来经济制度的伟大构想。

坎蒂隆:被忽视的经济学家

马尔萨斯经济思想

萨伊:供给创造需求

西斯蒙第与经济危机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的折衷主义者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政治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调和折衷思想的划时代意义的大综合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1806-187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詹姆斯・穆勒的长子,他3岁开始学习希腊文,8岁开始学习拉丁文,13岁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并在父亲指导下学习研究斯密、李嘉图的著作,也经常参加父辈们的学术活动。后来他结识了李嘉图,并一起进行探讨经济学的问题。1820年他应边沁的邀请到法国,并结识了萨伊和圣西门。1823-1858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65-1868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后来移居法国,直到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伦理学体系》等。其中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当时最著名、最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比较繁荣发展的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英帝国作为当时头号工业强国和殖民大国的地位。英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和一定程度的传播对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一种冲击。但总的来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处于以自由竞争为特点的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反对派均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为一种折衷与综合的经济学体系提供了温床,使其成为必要和可能。穆勒以折衷调和为特征的经济学应运而生。

如果说斯密建立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穆勒的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次大综合。综合指他的理论借鉴了他的前辈和同辈的许多思想,他的许多经济学思想都有其他人的痕迹,是许多经济学家和思想学家的理论的大综合。主要吸纳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西尼尔的节欲论、边沁的功利主义、萨伊的供求论和效用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李嘉图的土地报酬递减和级地租论等,即使他父亲老穆勒的工资基金论都为他提供了素养。所以后来许多经济学家评价穆勒并没有太多原创的思想。

折衷是指他的思想和主张,力图使反映资本利益要求的政治经济学和当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要求来一个调和折衷。他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不能颠覆,必须存在;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工人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工人悲慘境况表示同情,因而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良,尤其是产品分配办法要改进。西方经济学家中一些人在面对市场竞争必然造成的贫富悬殊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形势时常常会提出各种改良主义理论和主张,约翰・穆勒可说是最有名的开创者。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产生、发展、成熟时期恰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变革时期,世界主要经历了德国完成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八国联军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等大事件。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突破性进展对经济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学家开始将经济学精细化、科学化、定量化。

古典经济学过于注重生产与供给,而忽视了需求和主观价值论。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革命爆发,倡导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数学公式和模型大量用于分析经济学理论,奥地利心理学派和数理经济学派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英国人马歇尔开辟新的经济学道路,将主要生产供给的古典经济学和注重消费需求的边际效用学派结合在一起,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更注重经济理论的数量化和模型化,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数理模型的社会科学。它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思想,却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取代劳动生产价值论,实际上它是劳动价值论、功利理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节欲论、萨伊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折衷,但强调主观心理和需求的作用,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结束于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部分主要诠释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历史、理论与政策。介绍边际效用学派,重点论述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思想,阐述数理学派和奥地利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政策主张。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介绍马歇尔的供给理论、需求理论、价格均衡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福利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阐述帕累托的新福利经济学,介绍以庇古税为核心的旧福利经济学。1920-1930年代西方经济学,主要阐述斯拉法、张伯伦、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埃奇沃斯、希克斯的均衡理论,以及维克塞尔、费雪的货币经济学说。斯拉法等经济学说的出现,开始逐步否定马歇尔的经济学假定,逐步向宏观经济学过渡,经济学的又一次革命即将来临。

斯拉法的不完全经济学说

斯拉法经济学

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较早提出不完全竞争理论

斯拉法是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曾在剑桥大学马歇尔的指导下学习,并且是李嘉图全部作品和通信的最终定本的编辑者。斯拉法出生于意大利都灵,父亲是意大利商法教授。斯拉法在都灵读大学预科,并在法学院注册,但被征兵服役,参加大学考试而没有随班上课。他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建者葛兰西的亲密朋友,又是凯恩斯的得意助手。斯拉法1924年开始他的学术生涯,在佩鲁贾大学法学院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926年转到撒丁岛的卡利亚里大学任教授。由于法西斯统治的日益强化,他于1927年夏移居英国,接受凯恩斯为他提供的剑桥大学讲师的职位。

斯拉法从1928年秋起约有两年时间在剑桥大学讲授价值理论史德国意大利银行制度运行。此后,他一直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从30年代初期起,斯拉法就着手收集、考订和编辑李嘉图的全部著作和通信,到1951-1955年完成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共有10卷,先后于1951-1973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斯拉法很少出现在世界学术会议上,不轻易发表论著,但是他的著作却对20世纪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有过两次重大突破。斯拉法于1925年发表了《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的长篇论文,192612 月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在这两篇论文中,斯拉法指出,马歇尔的价值理论是难成立的,因为其最基本的两个组成部分(完全竞争概念和利用相交的供求曲线来决定价格与产量)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他对于要在单位成本与产量之间确立一种函数关系进行了批评。他揭露了传统经济学所普遍使用的完全竞争模式的突出弱点。斯拉法的这些观点体现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线索。经过30多年的准备和琢磨,斯拉法于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一书。斯拉法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生产规模的变动或生产要素中的比例的变动的经济体系的特征,认为国民纯产品就是超过补偿生产资料所需要的产品的剩余,把生产看作是同样的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正是复兴了古典学派的思想,所以,他时常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

斯拉法认为,随着一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会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企业增加其产出所产生的内部经济,也可能是由于单位产品的日常管理费用下降而引起。单位成本的下降与完全竞争不相容(即完全竞争假定与规模收益递增不相容,一种极端情况就是这将导致自然垄断)。如果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变得更加有效率,企业都想扩大规模,那么在市场上将会存在更少的企业和更少的竞争。因此,放弃完全竞争的研究转向垄断竞争研究是有必要的。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产出的扩张会受到成本上升的限制。斯拉法认为产出的扩张会由于垄断定价而受到限制。从总体上看,每个企业在整个市场自己受到保护的那一部分市场中都会享有特殊的优势。如果它提高价格不会损失所有的生意,如果他降价也不会夺走其对手的所有生意。因此,即使在看似竞争性的市场中企业也享有某些垄断因素,他所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任何一个买着有着自己独立的特性,有购买商品的独立爱好和选择。比如某个购买者的个性、偏好、对品牌的执着、性能的了解等等,都表现出他购买商品的最终偏好,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在购买手机时,有些顾客原意选择苹果,有些则喜欢购买华为,有些则坚持购买小米,这些都表现出某些商品的独特优势和一定垄断性。

杰文斯:边际效用

马歇尔:剑桥学派创立者

教学方式与教学组织

本课程线上教学尝试创新教学理念,开辟学生创造性思维,打通学生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过程学习,实现过程评价。寻求在线教育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此,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活动。(2)信息技术讲授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直播等在线教育模式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钉钉、雨课堂、学习通、UMU、速课、问卷星、二维码等程序APP进行深入教学,试图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的线上教学进行交互式深度融合创新研究。(3)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设置经济活动真实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4)分组讨论教学法:课前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课堂分小组讨论,分享他人意见和见解。

面对互联网时代学习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大挑战,混合式教学凸显线上与线下的有机整合,可以实现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前深度预习阶段、课堂教学互动阶段、课后多元反馈阶段。(1)课前深度预习阶段。上课前三天,教师通过平台推送各种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灵活掌握登陆时间,可以通过QQ、微信、钉钉、在线网络等各种网络通信手段,和其他学生、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解决课程疑难。(2)课堂教学互动阶段。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主要步骤如下:回顾教学目标导入案例理论阐述提问讨论总结和作业。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先期学习,重新制定和修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认知层次(了解、熟知、掌握、综合、分析、应用),调整课堂的讲解重点和难点,调整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和方式。(3)课后多元反馈阶段。教师需要分析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以及线上平台上的交流信息,进行精准分析,补充、完善、更新教学资源,推送最新的教学数据库。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主要表现出来的是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性评价。

本课程是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力求立德树人。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线上完成,完成课程作业和讨论。而线上课程难点重点会放在课堂进行深入阐述。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向学生描绘情境、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解析学生线上提出的疑问,深入细致地讲授理论知识。时刻注意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现代化教学工具,注意线上和课堂讲解的融合,重构学习生态流程,完成吸收内化过程。

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线上完成,完成课程作业和讨论。而线上课程难点重点会放在课堂进行深入阐述。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向学生描绘情境、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并解析学生线上提出的疑问,深入细致地讲授理论知识。时刻注意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现代化教学工具,注意线上和课堂讲解的融合,重构学习生态流程,完成吸收内化过程。

罗宾逊夫人的剥削理论

费雪的货币数量论和货币面纱

戈森:数量经济学的鼻祖

凯恩斯经济学及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经济格局与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前所未有大变化,尤其是1929年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破产、倒闭、失业、两极分化、债务危机、经济大崩溃让人们怀疑世界的未来方向,也让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理论与现实进行新的思考,凯恩斯在重新思考经济学走向时创立了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是经济学思想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他开创了经济学上的一个崭新时代。凯恩斯创立了以研究国民经济体系、通货膨胀、失业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更是世界各国政府实施政策的良医妙药。它为政府提供了许多种政策选择。凯恩斯去世后,他的经济学经过发展变迁,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大力批评甚至否定。但至今,凯恩斯经济学演化成的新凯恩斯主义,仍是西方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之一。

凯恩斯经济学革命后,继承者分化为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主义。在1960年代出现滞涨后,经济思想史上更是百花齐放。凯恩斯主义批评者的经济学思潮逐渐抬头,尤其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大行其道,表现为先后出现的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在此时期,以新古典分析方法与理论原则为基础的新制度经济学也产生并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继承凯恩斯传统的新凯恩斯主义和继承自由主义传统的新古典主义获得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理论延伸到政治学,试图用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研究公共产品、选票、政党、利益集团的行为。博弈论的创立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成果,诺伊曼和纳什将数学知识体系、数理经济模型应用到经济学领域,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未来发展主要集中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法律经济学,这是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和完美补充。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居于主流正统地位的凯恩斯主义派别

新古典综合派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派经济学”、“美国剑桥学派”。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中主要的居于正统地位的流派,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一个主要分支。在维护凯恩斯学说的前提下,使其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某些学说综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所谓和谐统一的新经济学殿堂。其先驱者为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代表人物为萨缪尔森、托宾、索洛、海勒以及英国人米德等。

萨缪尔森将整个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理论结合在一起,首创“新古典综合”一词来概括这种结合。他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正式命名为“新古典综合”,以说明该理论体系的特色。所谓新古典综合,实际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这一综合的核心思想是:只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使经济避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则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价格均衡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将再度适用。简单地说,新古典综合的特色就在于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结合为一体,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

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0世纪50年代,汉森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和“补偿性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在经济萧条时,主张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可以变萧条为繁荣;在达到充分就业、出现通货膨胀时,实施相反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以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二是主张在经济上升期实施赤字预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

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政府通常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起来使用,以求同时实现上述几项宏观调控目标。财政政策是政府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场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调整总收入和支出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为: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主要工具有三项: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率。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

经济滞胀:无解之谜

经济学简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变迁

中国文明和经济都曾经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作为东方文明体系的代表,中国经济模式和经济制度都有别于西方世界。中国封建王朝经历时间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时间较短,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和西方经济社会形成不同的发展轨迹。这就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尽管西方经济学思想影响力和创造力长时间领先于中国,但中国同样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思想。

中国经济学演变史跨越时间超过3000年。本课程依据时间先后顺序,介绍我国五个时期的经济学思想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性质,义利观、重农抑商、道法自然、平价思想一直是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学说。中国封建王朝时期长达2000年,小农经济和国家的干预是最重要特征,反映出来的就是轻徭薄赋和黜奢崇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地主阶级思想家自然要竭力赞美、维护农业自然经济,而敌视、打击商品货币经济。也就是说,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封建经济思想必然维护自然经济,而敌视商品货币经济。民国结束了封建王朝,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引入了一部分西方经济学理论。1949-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现代经济学思想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断演进。

本课程试图复原中国经济文明中的经济学思想,介绍古往今来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智慧,在经济学思想史中探索中国道路。这不仅是汲取西方经济学思想精髓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国经济学优秀思想的必然。

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公平与效率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不平衡梯度发展战略运用优惠政策保证资源的市场化优化配置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其扛鼎之作《平等与效率》中断言:“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认为,效率与公平是两个截然对立的价值体系,“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的决策困境正好是由这两个不同价值体系的抵触而引起的。我国经济学界多数人都认为,效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社会公平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经济学已经证明,效率与公平是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效率总是通过有效激励实现的,有效激励的核心是优胜劣汰,资源最后必然会向高效率主体集中。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公平通常是以牺牲效率为前提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会运用公共权力,通过税收与财政,实行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用牺牲效率获得的税收资源,缩小因效率带来的贫富差距。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提供了可能。在效率与公平统一的问题上,公有制的生产资料范围大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公有的生产资料,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先富带后富,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公平与效率获得最大限度的统一。

事实上,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这就涉及到效率与公平问题。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至始至终都是绕不开的关键问题。直到今天或未来,这个问题都将长期存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答案。效率更多指的是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最优,反映在社会生产中,指产生、利润最大化。国内学术界对公平有几种不同的认识:厉以宁等人认为公平主要指的是机会平等﹔张五常等人则认为公平只能是结果平等;万俊人等大多数学者则主张公平是机会与结果均平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主流思想。周为民、卢中原认为,“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效率优先的平等观认为,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必须使那些能够最有效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人或集团获得最大利益”。他们解释说:

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在根本上是由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特别是象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效率优先原则的普遍实施,意味着促进时间的节约,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减少,人的活动能力和素质的改善,自主联合劳动集体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切同时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涌流,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增进和发展。只有效率优先所带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公平不断扩大规模、改善质量、提高水平。效率优先是使财富不断扩大和积累,从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

金碚对周为民的观点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以公平促进效率,以效率实现公平,可能是一种更理想更具有现实性的政策选择。根据这一选择,我们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而且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实现实际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他主张,“实际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有可能促进整个国家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损害效率” 。南岭认为,按劳分配长期以来被一些经济学家错误解读,厉以宁认为,只有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上,兼顾收入分配的协调,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Previous
Next

古典经济学研究文献

这里精选了一些有关古典经济学理论、观点、政策的评述性文献,点击论文题目,再点击出现的摘要就可以阅览原文

演化经济学中的进化隐喻

演化经济学又称“进化经济学”,它首先是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相联系的,进化隐喻是演化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立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三项观察为基础:所有的生物都在改变;它们的特征可以遗传;它们都参与生存竞争。在这种生存竞争中,有些生物比其它生物优越,更能适应环境,因此幸存下来并产生很多后代。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其中,藉自然淘汰作用(天择)而推动生物进化的理论简称为天择说,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天择说的精髓。因此,现代演化经济学中的进化隐喻是以现代生物学为基础的。

现代的演化经济学家可以把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源流上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因为斯密和其他苏格兰启蒙思想家都热衷于用自发秩序来解释世界,认为复杂的社会结构之所以产生并发生作用,不是因为人类的设计(对应于生物学中的神创论和特创论),而是由于众多的个体追逐自己的利益(对应于生存竞争)而造成的一种无意识的后果(对应于演化结果)。后来,继承这一学术传统的是奥地利学派,特别是门格尔和哈耶克。凡勃伦最早提出演化经济学这一术语,并创立制度学派,因此,演化这一术语随后也被旧制度学派所采用。凡勃伦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演化隐喻看作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技术和制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对新古典范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经济学应该抓住演化和变化这个核心主题,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从物理学中所借入的静态和均衡思想。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把创新看作是经济变化过程的实质,强调了非均衡和质变,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借用生物学,他把不断地从内部彻底变革经济结构,不断地毁灭旧产业、创造新产业称作产业突变,另一影响甚大的是马克思。受达尔文的影响,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同演化及其相互转换的论断显然是进化论的。但马克思的制度变迁大纲拒绝达尔文的渐进观点,强调了社会制度以革命形式表现的突变,因而与达尔文的思想有异,但却与现代生物学关于突变渐变是进化形式的框架相一致。马歇尔被看作是演化经济学的先驱之一,主要在于他鼓吹经济学的生物学类比,他强调了时间、报酬递增和不可逆在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却试图在均衡框架中加以处理,现在看来是不成功的。哈耶克(1979)用进化论观点系统地阐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行为规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他认为,进化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遗传进化。社会行为、偏好的原始形态和完成社会交往使命的态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通过遗传进化固定下来;第二层次是人类智慧和知识产品的进化。除了通过编码、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有效形式使每个人的大脑处于有限状态,人类知识已得到广泛的扩展;第三层次是哈耶克思想的核心部分,即文化进化。总之,从凡勃伦到马歇尔都明确地包含着经济演化的隐喻,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仅未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演化框架,而且存在许多不恰当的成份。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文献

这里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分析相关流派主张与政策,点击论文题目,再点击出现的摘要就可以阅览原文

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

波斯纳作为法律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贡献在于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法学,促进了法学的经济学演进。在《法律的经济分析》这本代表著作中,波斯纳解释道:本书的主要命题是:第一,经济思考总是在司法裁决的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这种作用不太明确甚至是鲜为人知。第二,法院和立法机关更明确地运用经济理论会使法律制度得到改善”。这就是说,经济理论是改善法律制度、司法过程的重要工具。其实,波斯纳的著述已经证明,经济理论更是改善法律理论的重要工具。对于一个法学理论家来说,运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分析法律问题,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法律理论;进一步看,运用什么样的经济理论来研究法律问题,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法律经济学理论。

波斯纳完全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理性选择的科学,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是有限的。他认为,人在其生活目的、满足方面是一个理性最大化者,每一个人都是自利的。以此为出发点,波斯纳提出了经济学的三项基本原理。其中的第一项原理是:所支付的价格和所需求的数量呈反比例关系,即需求规律。波斯纳的贡献,就是把这项经济学的原理,全面地运用到非市场行为中,以至对于性行为的法律规制,都可以运用这条原理来解释。甚至对于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同样可以适用这样的需求规律。波斯纳认同的第二项经济学原理是:都被假定为试图使其效用(幸福、快乐、满足)最大化。可以推测,这一假定也适合于牛肉生产者,虽然就消费者而言,他通常被说成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最大化。销售者所追求的是使其成本和销售收入之差最大化。这里波斯纳对于效用利润的关系进行了区分:利润不同于效用。波斯纳解释说,在经济学中效用一词通常用来指区别于某一特定物的预期成本或收益的价值。波斯纳提出的第三项经济学原理可以概括为:如果允许自愿交换,即市场交换,那么资源总会趋于其最有价值的使用。波斯纳举例说:农场主A愿意出一个比农场主B的财产最低价更高的价格来购买他的农场,是由于这一财产对A来说更有价值,这意味着A 能用它生产出更有价值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是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衡量的。通过这一自愿交换的过程,资源将被转移到按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衡量的最高价值的使用之中。当资源在被投入最有价值的使用时,我们可以说它们得到了有效率的利用。按照这项原理,自愿、自由的市场交换,能够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新自由主义流派

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弗莱堡学派、伦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经济学

禀赋效应和心里账户:塞勒的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边缘学科,是一门比较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经济学则进一步结合人们的有限理性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拉近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把经济学带回现实生活。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并不是新学,只不过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它沉寂了几十年。

行为经济学影响力巨大,不少学者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卡尼曼是先驱,2017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是杰出代表。塞勒非常顽皮,并且清楚洞悉人性的弱点,他的灵活经济学研究方法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家。塞勒创造了“禀赋效应”这一术语,用于刻画人们在拥有和不拥有某个物品时不同的态度。简单的说,人们对同一商品进行估价,当拥有这一商品时估价要高于没有拥有同一商品,这种现象塞勒把它叫做禀赋效应。

塞勒又与其合作者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来检验禀赋效应的稳健性。他们将马克杯随机发放给实验对象,并允许将它卖给没有得到马克杯的人。实验的结果让人惊讶,那些碰巧分得马克杯的人对马克杯估价远高于没有分得马克杯的人。根据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估计,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的收益带来的正效用的2倍。在马克杯实验中,分得马克杯的人的估价接近于没有分得的人的估计的2倍,证实了这一点。

塞勒当时还给出另一个实验,设计了两种场景:①假设你感染了一种疾病,有可能在一个星期之内死亡,其导致死亡的概率是0.001,有一种方法能将其治好,请问你最多愿意支付多少钱来治疗?②假设有一种疾病的研究需要招纳志愿者,志愿者有0.001的概率会感染这种疾病并死亡,请问至少要支付多少钱你才愿意去当志愿者?

实验中的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0.001死亡概率价值的评估。按照人是理性的假设,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一样的,至少相差不多。然而,塞勒的调查表明:对问题通常人们支付不会超过200美元,而对问题至少要10000美元才愿意当志愿者。这种愿意接受的价格和愿意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巨大差异是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

塞勒对禀赋效应的解释是基于损失厌恶,对损失的负面感受要比对同样大收益的正向感受更强烈。放弃我们已经拥有的,体验是损失;而得到同样的东西,体验是收益。正因为禀赋效应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塞勒进一步深化研究禀赋效应的深层次含义。如禀赋效应使得人们有强烈的倾向保持现状导致保持现状偏差,这是塞勒在养老金计划改革研究中认为应该对默认选项进行明智的设置的重要理由之一;禀赋效应也使得法律纠纷难以解决,并且使得产权的初始分配会影响资源的最终配置,即使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无疑是对科斯定理的严峻挑战。塞勒使用前景理论中的损失规避来解释禀赋效应,使得前景理论从风险清晰扩展到确定性情形,弥补了前景理论的一个不足之处。

塞勒创造了心理账户理论,指出人们在金融决策时通常会简化,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分开独立的账户,简单考虑每个独立账户决定的后果,而不考虑其它账户的影响。

塞勒观察到,人们将其支出分为不同的类别,类似于会计记账一样,人们会在心中创造各种独立的账户,在进行决策时对每个账户单独进行核算,每个账户有其预算和参照点,这导致了不同账户之间的有限替代性,而不是考虑其整体影响,从而简化了金融决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认知局限,但是这样的简化往往会导致次优决策。塞勒设计出一个实验,给出两种不同场景:①假设你决定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为200元。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新买的价值为200元的电话卡丢了。请问,你是否还会去听音乐会?如果你昨天花200元买了一张今晚的音乐会门票。要出发的时候,你突然发现音乐会的门票丢了。如果要去听音乐会,必须再花200元买门票。请问,你是否还会去听音乐会?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即丢失200元价值的东西之后还要不要去听音乐会。如果钱是完全可替代的,那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一样的。然而,塞勒的调查表明,在问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继续去听音乐会;而在问题中情况刚好相反。这一问题可以用心理账户进行解释。根据心理账户理论,人们会在心中为音乐会和电话卡创建不同的心理账户,并且单独进行核算。电话卡丢失并不影响音乐会账户的核算,因而人们仍然会选择去看;但再买一张音乐会的门票会被归入原来音乐会的账户进行核算,这使得人们感觉听音乐会的成本上升到400元一样,从而放弃去看音乐会的选择 。

在心理账户的基础上,塞勒将消费者购买商品所得到的效用分成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两个部分,所谓的获得效用就是传统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而交易效用则来自实际支付价格与参考价格之差。诸如打折等营销手段使得实际支付价格低于参考价格,从而使得交易效用变大而使得消费者认为这是一项好的交易;更一般地,交易效用取决于参照点的选择,参考价格的不同所导致的交易效用差别,也可以解释消费者在五星级酒店和超市对同样的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的不同。通过改变参照点来改变交易效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在企业市场营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狭窄框架问题。人们在决策是会依赖于参照点,并且通常在狭隘框架进行决策,而不是考虑全局。为了证明这个问题,塞勒等人利用出租车司机的劳动供给决策进行探讨。他们发现,司机会为每天设定一个收入目标,当达到这一目标时就停止工作,这样的规则导致了次优决策,使得司机在有很多顾客可赚到更多钱时却过早下班,而在需求低时工作更长时间。

现代经济学研究文献

这里是现代经济学的学术史梳理与研究动态,分析相关流派主张与政策,点击论文题目,再点击出现的摘要就可以阅览原文

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

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另一个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报酬递减与完全竞争是最基本的前提假设条件 。然而,现实经济的增长动力很多来源于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这是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决的。由此,经济学家再次提出了规模经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前提,提出了经济增长新模型,这些假设和模型更加现实和复杂,对全球化下的经济现象解释得更好。

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报酬递增、空间聚集和路径依赖 。首先是报酬递增。报酬递增是相对于报酬不变、报酬递减而言的。当经济学家把报酬递增和空间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后,报酬递增就有了新含义。以往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模型是非空间的或是虚拟的空间。克鲁格曼在这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报酬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要比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重要得多,这主要表现在贸易和专业化方面。支持报酬递增的市场、技术和其他外部性因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和地方经济集聚。总之,新经济地理学的报酬递增是指经济上互相联系的产业和经济活动,

因为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或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产业成本节约。其次是空间聚集,空间聚集和报酬递增密切相关两者是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主要指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而使产业或经济活动区域集中的现象。空间聚集是城市不断扩张和区域中心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区域一体化和大都市圈以及大都市带的发展是空间聚集的典型现象。新经济学家的大部分著作讨论的主要是产业如何在某些区域集中分布。如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空间自组织模型,他以对厂商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为基础,试图阐明有规则的经济空间格局的内在机理。在传统城市体系研究中,经济地理学家只是假定有集聚经济的存在,但新经济地理学希望导出空间集聚的自我强化特性,以便阐明产业或经济活动集聚的本质机理。第三是路径依赖。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家认为在区域聚集和城市发展中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历史偶然因素所确定的模式一旦建立,这个最初的区域和城市模式将有可能通过在报酬递增基础上的聚集过程而进一步强化而变得“锁定(locked-in)”。另一杰出新经济地理学家藤田(Fujita)对路径依赖有新的看法:在特定的活动发生的地方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一旦空间差异定性,它们就变得具有刚性。路径依赖主要用来解释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和贸易活动。

克鲁格曼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在模型策略、技巧和原则上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他们利用模型来解释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空间问题时沿袭了经济学的传统方法,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这些模型主要包括:核心—周边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周边模型最先见于克鲁格曼的研究。该模型展示外部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与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最终演变出完全不同的生产结构的。模型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模型显示,在中等水平的运输成本下前向与后向联系的效应最强:一个区域的制造业份额越大,价格指数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的工资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工人。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对称结构变得不可持续,从制造业原本均匀分布的经济中将逐渐演化出一种核心—周边结构。其次是国际专业化模型。维纳布斯凭借产业间的直接“投入—产出”联系假设建立起国际专业化模型。这一模型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需要实行高度的对外开放,不仅需要商品领域的自由贸易,而且需要各国在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第三是全球化和产业扩散模型。全球性的产业扩散及其规律对于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来说一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以上述国际专业化模型为基础,蒲格和维纳布斯1996年在模型中进一步引入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用L表示由技术所决定的效率水平,假设技术进步使所有基本要素稳定地递增,并用效率单位测度各基本要素,建立起全球化和产业扩散模型。第四是区域专业化模型。为了进一步考察全球化对实观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克鲁格曼和维纳布斯从分析一些厂商与某类厂商存在比与其它厂商更强的买方和供方关系这一重要的投入—产出联系特征入手,建立起区域专业化模型。以上四个模型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产业聚集、区域贸易和区域专业化展开的。这些模型主要通过改变方程中的关键参数的方式模拟不同区位的产出,克鲁格曼等人认为正是经济过程的数学建模的进步,导致了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

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与无谓损失

在经济学思想史上,对价格歧视做出深入研究的主要有法国人杜普伊特、英国人庇古和罗宾逊夫人。杜普伊特经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剩余和价格歧视方面,中心思想是在边际上作出决策。庇古则是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奠基者,对经济学外部性和税收有着独创性探索。

杜普伊特设计的很多公路、桥梁和水利系统都是政府垄断的。杜普伊特就想知道,即便政府定价,政府应以对这些垄断产品或服务索要什么样的价格?他认为,如果目标是最大化总效用,那么价格应该是零。如果价格高于零,就会产生两个结果。其一,有些效用从消费者转到卖者那里,但是转移的结果并未带来净效用的减少。其二,有些效用消失了,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会有一个无谓损失。杜普伊特认识到一个明显的问题:价格为零不能使供给者补偿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因此他建议政府卖者应该制定这样一个服务的成本可以得到补偿而且总效用损失最小的价格。为了补偿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一个方式就是制定单一价格,在这个价格上产生的总收益等于总成本。但杜普伊特想知道是否还有更好的价格策略以补偿提供成本。

通过进一步研究,杜普特提出了一个更好的定价方案:多重定价。比如,对边际效用高于10法郎的消费者索要一个高于每单位成本10法郎的价格。其结果是,这些买者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将会转变成卖者的额外收入。但对这些买者实行的高于成本的定价不会导致总效用的损失。他仅仅是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移给了卖者。更重要的是,这些额外收入使卖者能够对那些边际效应低于10法郎的个人所要较低的价格。因此,与单一价格相比,这既提高了总效用,也满足了总收入与总成本相匹配的要求。这种多重定价方案被现代西方经济学称为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际就是垄断厂商根据消费者实际情况,对不同消费者、不同地域消费者或不同的消费时段给出的差异价格。庇古在《福利经济学》对价格歧视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产生价格歧视原因及分类:做了这样的假设,就可以区分出垄断者能够行使的三种不同程度的歧视权力。第一种程度的歧视的权力是,对全部不同的单位商品索要不同的价格,使每一单位的价格等于该单位的需求价格,不给买主留任何消费者剩余。第二程度的歧视权力是,垄断者能够制定n种不同的价格,使需求价格高于x的所有单位商品按x价格出售,使需求价格低于x和高于y的所有单位商品按y价格出售,如此等等,以此类推。第三种程度的歧视权力是,垄断者能够把其客户分为n个不同的组,能将它们彼此用某种好记的符号分开,并能对每组的成员索要不同的垄断价格。应该指出,这种程度的歧视权力,从根本上说是不同于前两种的,它在一个市场上可拒绝满足需求价格超过在另一市场上能满足的需求。简单地说,庇古将歧视价格分为三类: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的索价恰好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显然厂商获得最大利益,剥夺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二级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对最初的一部分商品的每一单位索要一个价格,对接下来的一部分商品索要较低价格。这种方式极为普遍,一般是以数量折扣的方式出现,比如大型超市年底折扣优惠,购买一箱青岛啤酒24瓶价格是120元,购买两箱以上价格为110元。实际上现在的阶梯价格也是这种情况,比如中国某地城市水价,基本特点是用水越多,水价越贵,城市将居民的生活用水水价设定两个水量的分界点,从而形成三种收费标准:用水15吨以内为人民币0.6吨,15-20吨为1.4吨,20吨以上为2.1吨。缺水城市可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三级价格歧视是卖主对不同群体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如某旅游景区对普通成人和老年人、学生收取不同价格,火车售票对普通成人和学生也有差异。如左图所示,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与垄断产量的三角形面积代表无谓损失。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下,垄断企业可以根据每一个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评价收取不同的价格,每位对物品评价大于边际成本的顾客都买到了物品,并被收取了其愿意支付的价格,垄断者获得每次交易中的全部剩余。实行完全价格歧视没有无谓损失,所有的剩余都成为垄断者利润。

罗宾逊夫人研究认为,所谓价格歧视,就是指企业可以对不同的买者规定不同的价格。企业将市场划分为几个小市场,并使各市场在价格歧视下企业总产出的边际成本等于总边际收入,以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价格歧视分析,不仅已成为现代垄断竞争理论的重要内容,甚至已成为判断是否存在垄断的标志之一。

凯恩斯的朋友圈和罗曼史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凯恩斯:“凡是歌舞升平的时候,他就会被人们遗忘。凡是危机到来的时候,人们才会又想起凯恩斯。”当我们作为一个单纯的读者去进入凯恩斯的著作时,我们时常会为凯恩斯雄辩而华丽的文风所折服,也会为他“跳来跳去”的立场所迷惑。然而当我们环顾今天的世界并重温人类在20世纪的种种灾难与挫折之后,我们会发现,理解连接过去与今天的那些秘密,难以绕过这位看似立场飘忽不定的经济学家。

1903年,凯恩斯进入到剑桥大学读书,被吸收进创建于1820年的使徒会(Apostles)这个秘密精英组织,成为了第243位会员。使徒会每周六的闭门聚会则是哲学家西奇维克定下的规矩,讨论各种思想和社会议题,其宗旨是一群密友以绝对的奉献和热诚追求真理,当然在聚会时也会掺杂一些荤段子助兴。使徒会的成员遍及各个学科,有很多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如哲学家罗素和G.E.摩尔、怀特海、数学家哈代,小说家福斯特等等。罗素认为使徒会有机会让自己结识一批最优秀、最值得结交的人。他对于小自己很多的凯恩斯的评价是,我所认识的最敏锐、最聪明的人,当我与他辩论时,总觉得把我的生命攥在股掌之中,而辩论之后,常常让我感到自己的愚蠢。

尽管使徒会在剑桥的传统上有着超然出世、神秘的面纱,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有人嘲讽认为,虽然参加使徒会的人大多数是学界和思想界的大人物,这些人却普遍缺乏公共社交的魅力和形象。而凯恩斯的好友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也写道,这些人不仅缺乏形体美,而且喜欢大声喧哗,傲慢十足,动则发怒,过分夸张他们理想中的超脱部分和一成不变地对外界的批评,以此来弥补在公开社交场合的不足。

然而,即便有很多不足,使徒会塑造的不仅是凯恩斯的思想,而且还有他的情感,通过使徒会,凯恩斯喜欢并交往了几位男性伴侣,比如后来成为政治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霍布豪斯(后来成为韦卓民先生的导师),以及立顿·斯特拉彻(Lytton Strachey)。但是这种同性恋的风气并不是使徒会的传统,很有可能在凯恩斯这些新潮的年轻人中才成为风气。罗素在自传中就说过,对此我在会的那个时代,是闻所未闻的。这大概是维多利亚时期保守和新潮冲突交替的时期,毕竟当时此类行为尽管在社会精英中相当普遍,同时却也不被公众所接受甚至还会遭到法律的严惩。1952年,凯恩斯在剑桥国王学院的后辈天才图灵也是以同样的罪名被判有罪要求化学阉割,直接导致图灵具有争议性的自杀。显然,凯恩斯意识到了这个危险,在给斯特拉彻的信中他写道,只要我们不同下等阶层和街上那些人发生关系,在给中立者(非同性恋)的信中措辞谨慎,就没有任何风险——几乎没有。

1908年,凯恩斯认识了立顿的表兄弟,英俊的艺术家邓肯(Duncan Grant),一度让凯恩斯陷入爱河。邓肯是凯恩斯所崇拜的那类人:完美的内心世界却需要外部保护的艺术家。凯恩斯甚至认为,幸福就是邓肯加上剑桥。而在190912月,邓肯在伦敦西北角的布鲁姆伯利租了公寓,定期举行聚会,逐渐就形成了后来为人熟知的布鲁姆伯利团体(Bloomsbury Group)。和使徒会相比,该团体虽然有些使徒会的人参与如凯恩斯和福斯特,但也容纳了更多的女性和艺术家参与,如女作家伍尔芙,后印象派女画家范妮莎·贝尔(Vanessa Bell)等,并且所谈论的更多是艺术、美学和哲学,还有彼此之间的调情。总体而言,这个团体更崇尚艺术和浪漫,更愿意打破世俗和传统的羁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他们普遍反战,是和平主义者,更倾向于社会主义。这个团体在激发着凯恩斯的很多思想灵感的同时,也获得了凯恩斯慷慨的捐赠来发展艺术。除了上述的两个团体外,另一个凯恩斯生命的转折点是在巴黎和谈之后,他遇见了让他心动的有夫之妇,俄罗斯芭蕾舞女演员莉迪亚·卢波科娃。凯恩斯立刻写信给好友立顿说,“我陷入了情网——糟糕的事——对此不知如何恰当地表达。”其他好友也陆续获知凯恩斯深深爱上了这个女人。好友范妮莎对凯恩斯忠告说最好不要结婚,“不管她多么可爱,也将会是一个花费很高的太太……还是把她当成一位情人更好些。”

但是凯恩斯还是不可救药地陷入了情网,他对于莉迪亚的迷恋甚至让布鲁姆伯利的朋友们震惊,而这段恋情在持续了四年直到1925年莉迪亚与前夫的离婚官司结束,才让两人步入婚姻。而凯恩斯过去的恋人和遗嘱继承人邓肯不无伤感地说,我今后的生活前景化为了泡影。在凯恩斯的情感经历中,我们也不难有一种左右摇摆,然后走中间道路的印象,似乎在凯恩斯生命的各个方面他都会如同钟摆一样,摆来摆去体验不同的经历,然后回归一种中庸之道。1946421日复活节,凯恩斯躺在床上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凯恩斯的母亲弗洛伦斯(Florence)在后来的回忆中写到,那天,凯恩斯告诉自己的妻子莉迪亚对刚刚读过的一本诗集的感触:总而言之:不用担心,神圣的公正总是存在的。

经济学简史移动课件

5/5

课程评价

5/5

版权所有©蝈蝈星空          版权所有©笑傲江湖之小鱼儿          豫ICP备2022001021号-2          豫公网安备4101030200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