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学派的先驱者是约翰・弗雷泽・穆恩,他于196l在美国《计量经济学》发表的《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文章中最先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但这一理论概念当时并未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理性预期学派作为一个学派的兴起要到70年代以后。1970年代美国经济正面临战后以来前所未有的滞胀,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摆脱滞胀困境上显得没有什么成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卢卡斯连续发表论文将理性预期概念运用于稳定性经济政策的争论,从而在美国逐步形成了以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为核心的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理性行为的分析的扩展与补充, 它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展开其理论分析的。它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和反对通货膨胀政策等。

1980年代,以罗伯特・巴罗、爱德华・普雷斯特、芬恩・基德兰德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拓展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研究范畴,吸收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的主张,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新的见解,人们开始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替“理性预期学派”。有的经济学家认为, 理性预期理论的提出是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 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结构。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说过, 理性预期革命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

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更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率的机构。今日经济之所以如此不稳定,主要是由于政府长期推行了凯恩斯主义的稳定政策。如果政府抛弃各种微调措施,经济就会基本上趋于稳定。卢卡斯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同样,政府若实行减税的政策,最初能增加消费和投资,但长此以往得到的只有政府更多的举债。所以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决不能刺激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

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是为私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环境。因此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政府应实施一种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稳定的货币政策,以及使预算保持基本平衡的财政政策。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理性预期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基本相同,并无多少创见。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版权所有©蝈蝈星空          版权所有©笑傲江湖之小鱼儿          豫ICP备2022001021号-2          豫公网安备4101030200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