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奢崇俭”的消费思想很早以来就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公元前670年,鲁国大夫御孙就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后来的先秦诸子尽管在思想学说上见解各异,但在消费观上却普遍认同黜奢崇俭。这一消费思想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头脑中。虽然竞奢斗富的行为历朝历代都大有人在,但一直被口诛笔伐。帝王将相俭以养德的事迹每每传为佳话,唐朝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更是封建王朝“黜奢崇俭”的生动写照。

贾谊主张例行节俭,反对淫侈:“今去淫侈之俗,行节俭之术”。东汉王符专门写了《浮侈》抨击当时社会丑恶现象;“今民奢衣服,侈饮食,事口舌,而习调欺,以相诈绐,比肩是也”。批判这种行为,“此无益于奉终,无增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2]。王符指出,贵族的奢侈生活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危害。批评奢侈消费催生了很多游手好闲之徒,也催生了很多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奸商,最终导致经济崩溃。道教《太平经》主张简朴,反对奢靡浪费。强调消费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要摒弃那些非生活必需品,把这看作关系到个人道德、社会风气和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太平经》尤其谴责饮酒和厚葬两方面的奢靡,认为从事祭祀等活动也必须以是否有利于民生为前提,不能因为“事鬼神”而“害生民”。这种民贵于神的思想在古代社会中是极为少见的,出现在宗教经典中更是难能可贵。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顶峰,两极分化也很严重。王安石主张“制奢”、“尚俭”。严禁官员奢侈消费,形成良好生活方式。他认为消费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伦理问题,消费不节俭必然导致民众贫困,并揭竿而起,威胁正常社会秩序。政府应通过采取抑制奢侈性工商业发展措施,使从业者无利可图来抑制奢侈性消费。

尽管“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成为对待消费问题的封建正统教条。但仍有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对此有不同看法,持相反观点。管子不但充分肯定了消费的作用,还认为奢侈性消费从一定程度上说有治国安民的功能,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瞻其所愿,则能用之耳。管子在《侈靡》中表达了奢侈性消费的积极意义,他认为人们的各种奢侈性消费的产生使得各行各业兴盛起来,彼此互利达到了民可聊生的目的。他在《乘马数》中也提到:“苦岁凶水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这说明他认为统治阶级的奢侈性消费可以为百姓带来工作机会,让百姓免遭饥寒之苦。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明代陆楫在《兼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因此他主张崇奢黜俭,鼓励消费。洋务派代表人物严复认为“支费非不可多也,实且以多为贵。他认为如果生产发展,财富增长仍不扩大消费,反而违反了致富的本意。严复提倡消费的尚奢观念的形成,与近代工业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密切相关。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版权所有©蝈蝈星空          版权所有©笑傲江湖之小鱼儿          豫ICP备2022001021号-2          豫公网安备41010302002885